|
文 村老先生
在东海镇大埔村务顶自然村有一座振海宫,主祀天上圣母、司马圣王和文武列圣,始建于宋末元初,由天文学家陈绍叔告老返乡后建造的。
陈绍叔,字克甫,号浮丘子,学者称其为浮丘先生。生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卒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享年71岁。元代金沙(今城厢区东海镇东沙村)人,祖居浮山西陈村。
陈绍叔自幼好学,不喜游戏。曾从三阳刘先生受业,后赴惠安蓝峰就读。他20岁博览群书,精通“理性”之学,对《河图》、《洛书》、《太极》、《通书》,以及律历、制度,都有所研究。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从事天文科学研究。与学生讲解天体时,多用铜和木为材料,仿造模型作演示。在讲《尚书》中的“璇玑玉衡”时,曾揉木制成测天仪。在讲天文学时,又用精铜制作天体模型,让学生观摩。特别是创制一座名为“小天”的天体模型,外形呈球状,周长4尺5寸多,中空,表面涂漆,上刻周天度数,用细螺填嵌,揭示南北两极,标明天河和其他星宿的名称,工巧精密,光彩耀眼,夜间演示,与天象完全一样。
陈绍叔崇尚民族气节,不图作官,居住简陋,生活朴素。元皇庆二年(1313年),在家逝世,终年71岁。他一生著作甚丰,有《浮丘集》百余卷和《历代纪年》、《大元官品》、《竞辰》、《切字》、《择日》等书,惜均已失传,现仅存他的《郑冢》诗一首。
笔者有一次到莆田市档案馆查找锦南蔡氏族谱时,在《图书资料分类登记簿》偶然看到《莆田浮山东甲陈氏家谱》,吸引住了,向工作人员申请借阅,封面上写农历壬午年孟冬编,在第14页上写:
晋永嘉二年,历任南海郡守散骑常侍润公,从河南光州固始县渡江入闽,寓居福州乌石山,为福建陈氏之始祖。隋大业十二年,车骑都尉迈公领莆兵马镇莆阳,寓居莆田刺桐巷,为兴化陈氏之始祖。现莆田城内大路街37号“崇功祠”为莆阳陈氏总祠堂。
唐中和年间(881-884年)陈湟,字善宗,号光山,为避黄巢战乱,于故里颖川郡光州固始(今河南南部固始县)举家迁徙,于唐光启三年(887)经安徽宣州入闽,居仙游枫亭东门。公元924年陈湟的第四代孙陈琨自枫亭迁居莆田灵川浮山腊亭,拜曾祖父陈湟为浮山始祖。灵川里浮山腊亭今为莆田市城厢区灵川镇东沙村(注:原文如此,东海镇自2002年从灵川镇析出,前文今应为东海镇东沙村),古谱载记,是山水泛紫,地独凝黄如腊而得名,有掘得铭曰:“真金腊色,有庭奕殖,奕叶膺荣,子孙千亿,坐卯向酉,灵潮委输,文笔耸崎……其地侧有池,泉特甘,大旱不竭,极山川之胜也。
自浮山始祖陈湟寓居灵川浮山腊亭,后子孙后裔又陆续迁居莆阳兴化及各地,至今已有1100多年。
另据第三节《东甲浮山陈源流考(略)》记载:
据黄氏华堤陈道生先生介绍,莆田浮山东甲陈氏是黄氏华堤村分居出去,黄石华堤浮山陈氏又是从灵川东沙迁徙而来,为此要追源莆田浮山华堤东甲世系需从灵川东沙着手。
《莆田浮山东阳陈氏族谱》、《浮山城山陈氏族谱》和《玉湖陈氏族谱》均载:大昕(浮山第八世),公言四子,字仲晦,配游氏,合葬添岐山,为东沙房始祖。生三子:由仁、宅仁、小七郎,按由仁公后有绍叔公,宋理学名儒,学者称为浮丘先生,谨附于此。
黄石下庄《浮山城山陈氏族谱》和陈云章编修的《莆田浮山东阳陈氏族谱》内有明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陈道潜撰写的《理学浮丘公》(全文附后)载:公讳绍叔,字克甫,评事公四子,大听之后。子四:子文、子让、子敬、子选。先是陈文龙知兴化军,吾家以义同守城,元兵陷城,战而死无遣类,公抱病屏处龙凤院,时子文在则侍养,以身免,余与族人俱殉焉。
查莆田县委宣传部编著的《莆田史话》:南宋未年,元军长驱南下。宋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首都临安被元兵攻陷,恭帝投降,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拥益王入闽。同年环五月益王赵昰在福州即位,史称端宗,改元景炎,复任陈文龙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景炎元年(1276年)十一月,元将阿刺罕、董文炳率军攻陷福州,端宗退往广州(县志载:元兵南下,端宗至县境,宿壶公山白云院。)以陈文龙守兴化。陈文龙是莆田玉湖(今城南阔口村人),宰相陈俊卿的五世孙,世称玉湖陈家“一门二丞相”。在强烈民族意识的驱使下,陈文龙誓不降元。同年十二月,元军令福州叛将王刚中修书遣人入城,劝陈文龙投降:陈文龙斩了正使,放副使回去复命。在前无援兵,后无退路的兴化孤城上,陈文龙把“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口号制成两面旗帜让家丁扛着巡城,决心与元军对抗到底。元军从水陆两路攻城,部将陈渊、林华降元,并诈称援兵,通判曹澄孙开城门迎降,元军蜂拥入城;陈文龙力尽被俘。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二十五日,陈文龙饿死在杭州岳庙中,终年46岁。陈文龙被解送北行后,他从叔陈瓒十分悲愤,表示“侄不负国,吾当不负侄”。景炎二年二月,陈瓒杀了叛徒林华,以其首级祭告玉湖祖祠,并于同年三月收复兴化城,宋廷诏升兴化军为兴安州,以陈瓒为通判,权守兴安;同年十月,元军组织优势兵力围攻兴安,义军孤城难支,不久城被攻破,陈瓒被元军所执,并把他五马分尸,悬于五个城门口。县志载: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移兴化军治于莆田县,建军城古谯楼;宣和三年(1121年)扩建军城,高一丈五尺,周七里八十三步,引北涧水为濠,建五个城门,东名“望海”,西名“肃清”,南名“望仙”,北名“望京”,东北门名“宁真”。终年45岁,接着元军下令关闭城门,对城中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举刀砍杀,持续三个时辰(六小时),民众被杀3万多人,横尸遍城,血流有声。
《浮山城山陈氏族谱》载:子玉一公因南宋兵马杂遇,故弟俱毁,(从小浮山下林村)遂卜居于黄石城山之下(今下庄村)。由此可知,由于陈文龙的抗元,株连莆阳十八陈宗亲,更何况灵川东沙陈绍叔全族都参与抗元战斗,届时,全族生灵涂炭,只留下陈氏父子二人,在元朝统治中国的89年间,陈氏父子已成“朝廷钦犯”,只顾“逃命”,哪有什么“文集”、“族谱”留于后世。据不完全统计,莆阳陈氏后裔在宋朝(960-1279年)年间,计中进士159人:在元朝89年间(1279—1368年),竟没有一个人中进土;到了明朝(1368-1644年),陈氏后裔才柳暗花明,重见天日,于是开始重振家风,重塑伟业,计中进士74人。玉湖陈氏在陈文龙抗元时,只有年轻力壮志士在兴化城内被元兵所杀,其余老弱病残之人均在城外,故可“逃生”,而陈绍叔全族届时均在城内,全被杀死,只有陈绍叔父子养病在外,免于死难。在元朝统治中国的89年间,绍叔父子,及后裔或埋名,或隐姓,或藏身,或逃难。到了明朝,生活略趋平静,但又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日本倭寇又七次血洗莆田,沿海一带血流成河,故第俱毁。故莆人卓晚春(三一教林龙江的挚友)有诗曰:
君问莆阳事,官贪吏要钱;
八方七不清,十室九无烟。
黎庶苦中苦,乾坤颠倒颠;
过了壬戌岁,方见太平年。
到了清朝(1644—1911年)陈氏后裔奋发图强,励精图治。计中进士7人,其中浮山陈2人(陈池养、陈云章),才开始较为系统编纂“族谱”(东阳族谱送存北京图书馆),但因史海茫茫,年代久远,所编“族谱”不齐,浮山陈氏灵川东沙派系族谱“断层”365年(1279-1644年)约15至20世,悲哉!痛哉!
历史已成过去,风流还看今朝,浮山后辈必然吸取血的教训,“而今漫步从头越”,脚踏实地,再创辉煌。
现将莆田浮山陈灵川东沙派系族谱有关世系记叙如下:
浮山陈氏世系记
第一世 湟公:
字善宗号光山,唐河南(淮右光州)汝宁府固始县光山村人,唐中和年间(881-884)自河南固始举家迁徙,于唐光启三年(887年)徙居福建仙游枫亭东门,而为浮山初祖,因隐居本贯光山村,而号光山。娶傅氏。公葬姑塘,傅氏葬下洋。
子一:本。
第二世 本公:
号道生,湟子。世居光山村,唐咸通十四年(873年)明经擢进士第,任上饶尉。唐僖宗戊戌年(878年)因黄巢战乱,弃官归隐,887年又因时江龙乱作,奉父母南迁入莆,卜居枫亭东门,为浮山开山祖,葬西山。配徐氏建安郡夫人。葬留珑枫亭市西半里与西墓相去百余步。子三:长稜、次秩、三穆。(第十二世作义拜陈本为仁泽始祖。)
第三世 秩公:
字则末,又字宜高,谥忠献。本长子,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进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赐勋上柱国,官兼御史,拜大将军,封弋阳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敕葬泉州惠安县小鼓穀山。葬于904年七月十日正寝(以疾逊位归私第)。
配李氏,封庐江郡太君,薨葬西明虎啸山。
继室周氏,累命汝南郡君,903年进封同安郡夫人,薨葬赤湖癸林口,筑寝堂向亭碑。
子五:长玶、次璃(瑠)、三环、四璨、五琨。
第三世 秩公:
字宜彬,本次子,登进士第,累官工部尚书,析居洛阳。秩未育子,由穆次子启过继之。
第三世 穆公:
字宜和,本三子,唐文德元年(888年)进士,官至正议大夫,累登度支尚书兼领江淮诸道诸邑转运使。朱氏革命去官东里,遂析居于泉州西门。光袭之祖。后有耳孙三郎名清字伯清,又以分住和风厢于佛寺前。生二子:咨、启(启过维秩为子)
第三世 玶公:
稜长子,仕至秘书郎,分住梧桐隔石牌村,三十八叔郎中遵之祖,子一:鉷,任梁永检校尚书考功郎。
第四世 瑀公:
稜次子,仕唐为大理评事,任泉州都曹改名瑫。子五:铁、镡、镕(镛)、錡(钟)、铨。长铁(司农太卿)住仲口莊,次起居舍人镡住翁村莊,三谏议大夫镕(镛)住赤湖上庄,四着作錡(长乐府兵参军)住峡口莊,五评事铨住大陂。
第四世 环公:
稜三子,仕至京兆府司录参军,住黄宅生一子:铜。二十七叔郎中铜之祖,孙滂、溢迁枫亭高下。
第四世 璨公:
稜四子,仕至扬州功曹分住陈坑,生二子:錤、错。子锴闽清县主簿,无子,田业尽捨入西平龙凤禅居三寺充忌辰。
第四世 琨公:
稜五子,字子正,仕唐朝散大夫,陈州长史知州事,由仙游枫亭徙居灵川东沙,拜湟公为浮山始祖。葬惠安县陈林柄尾添岐山,配曾氏附葬于右。子三:长锋,次錄(过房为嗣)三錡(隐,行三十七)。
第五世 锋公:
行三十四,琨长子,南朝通文四年以童子科及第封文林郎太子正字,寻以国乱归家隐迹五十余年,与配室吕氏合葬宅南,移葬陈林柄尾坟右。
子五:长卅五及常,次卅六及恭,三子卅七郎及泰,四子州八郎及表,五子卅九郎及良。(另谱为四子)
鄙人小介:兴化府自媒体采编,笔名书生,名号村老先生。主要在东海灵川两镇文化采编,主业摄影摄像、文化推广业务。喜欢研究民俗、族谱,《东海风物》刊物责任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