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屿景似画
东峤盐如雪
这原本在程程老家就能看到的美丽风景,却早已被化工厂所腐蚀,处处乌烟瘴气!现在只能来秀屿东峤盐场寻找曾经年少时的记忆!
位于秀屿区东峤镇境内的莆田盐场,盐田纵横交错,星罗棋布。阳光下的盐滩倒映出天空,犹如天空之镜,鲜明耀眼,变幻多彩,视觉十分震撼。亮晶晶的日晒盐折射出的光芒,与方方正正的晒盐池、辛勤劳作的盐工,构成了一幅人间美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太阳当空照,阳光洒在绵绵的海盐上洁白如雪。
蓝天悠悠,白云飘飘,远处一座座洁白的巨大风车在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还成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漫步在盐田边,吹着海风,哼着小曲,享受难得的悠闲。

莆田盐场,企业现辖有10个工区,盐田面积也由成立初期的2.37万公亩发展到至今的10万公亩,年产优质海盐10万吨,现有在职职工650人,年实现产值8000万元,上缴税收近千万元,是一个产盐历史久远的“老字号”南方海盐生产企业、福建省第一大国有盐场、最大的绿色食盐(载体盐)生产基地。
世界上最难吃的食物
就是忘了放盐的食物
这是《舌尖上的中国》的旁白
作为日常的调味品
大家对盐很熟悉
可怎么制盐
很多人恐怕并不清楚
下面程程带大家去莆盐文化园逛逛

莆盐文化园位于莆田盐场场部西侧,由2000多平方米的旧四合院仓库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它是几代莆盐人对传承了740多年的古法制盐工艺的秉持,让人们了解莆盐,读懂盐文化。



珍贵莆田百年老照片《海水晒盐“盐田法”》
弘治《兴化府志》所载,明初居陈应功庙南的姓陈者发明的丘盘晒盐法,是在元代盐埕砂盐法基础上发明的。清乾隆《仙游县志》载:明洪武初编亭户,天顺间(1457~1464年)灶户晒办。因此,涵江发明的丘盘晒盐法经过八九十年才在仙游普及。《兴化府志》是弘治十六年(1503年)刻本,指出“独莆盐用晒法”,该志仍详列各团情况,可见兴化府还有煎盐生产。而《闽书》版籍志《盐课》也载:弘治十六年时,还有煎晒两法。由此推知,弘治十六年时,八闽正在推广丘盘晒盐法。莆田发明丘盘晒盐法后,产量跃居全省第二位。 





独具特色的莆盐文化园,向采风团成员展示了盐场的发展过程,以及职工日常生活、文体文艺、生产工具。
莆田海盐传统晒制技艺,浓缩着数千年来中国海盐制作传统工艺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传统制盐手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





采风团一行走进由秀屿区委网信办举办的莆田市首家公益性文化培训基地。该基地
位于莆田盐场机关大院礼堂二楼。
由书法家、网络文化志愿者为当地中小学生及网民们免费授课,第一期共开设书法、素描、国画等课堂,暑假期间每周开课五天,其他时间周末开课。下一步,公益课堂将开设主持人、国学、诗词、音乐、小记者等课堂,为全市人民提供优质的文化培训服务,该活动全程不收取任何费用,全市网民都可以报名参加学习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