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银华 张碧华
新县镇地处莆田东北部山区,距市区51公里,北接大洋乡,南连萩芦镇,西邻庄边镇,东与福清市东张镇交界。
新县镇旧名湘溪,公元979年兴化置县,县治原设在今仙游县游洋,后因虎患频仍、人口减少,元皇庆二年(1313)兴化县治迁至广业里湘溪,即今莆田市新县镇,“新县”之名由此而始。传说这还与当时兴化县邑令达鲁花赤(蒙族)的家事有关。
元皇庆元年,兴化县邑令达鲁花赤的掌上明珠小女儿出嫁,夫人以汉俗让小姐穿上红衣服,当新娘坐着红轿走到半路时,不幸路遇一只白虎,众人害怕躲在路边树丛中,由于小姐身着红装显眼,躲闪不及,被白虎所叼。达鲁花赤悲痛不已,以虎患频仍、地窄人稀等原因上奏朝廷,于元皇庆二年迁县治至广业里湘溪。从此人们就把湘溪称为“新县”。这些山区的妇女也吸取了达鲁花赤嫁女的教训,结婚时新娘不穿红装,而改成为近似草木颜色的蓝装,称为山蓝。新娘出嫁时坐的红轿也改成扎花的花轿,在花轿前还要挂上一块染红的猪肉,以避白虎伤害。这种婚俗一直保留至今。
新县镇历史悠久,是兴化县县治所在地,历史上人才辈出。据《选举志》称宋登进士者九十余人,诸科、特奏名四十余人,童子科四人,宏词科一人。它还创出了诸多莆田历史第一。
莆田第一位进士是新县白鹤山金鲤,唐武德三年(620)进士。莆田第一位武状元是祖居新县泗洋的薛奕,宋熙宁九年(1076)丙辰科武状元。莆田第一位以状元出身官居宰相的三朝元老郑侨,还有第一位以山林穷儒身份开创中国历史几个第一的宋代伟大史学家郑樵。
郑樵,字渔仲,16岁那年因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为了替父守孝,更为了不中断学业,郑樵在新县夹漈草堂整整隐居苦读了30年,认真研究历史、天文、地理、生物、语言文字等各方面学问,写下了“集天下书于一书”的《通志》五百卷,把史学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前所未有的深度。他以一个山林穷儒的身份开创了中国历史几个第一:第一个强调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与学习儒家经典一样重要;第一个提倡知识分子要向劳动人民学习;第一个发出“《诗》《书》为可信,但不必字字都信”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口号;第一个倡议建立翻译学,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和传播中华文明……三十年力学不下山度量包罗天地,五百部着作曾诣阙精神贯彻古今。郑樵以一个山林穷儒,在乱世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提倡实学,注重实践,其崇高的品德和伟大的人格,真是高山仰止。正如当代史学家吕振羽的赞美诗句:“史通莆郑着新编,门类略析脉络全。食货艺文颠主次,古今通变叙禅缘。敢提疑伪同知己,忍摭传闻近史迁。未若船山阐理势,广搜博引仰莆田。”
新县悠久的历史还为人们展示了几个第一。有史以来在县衙立的第一块廉政警示碑,即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手书“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可虐,上天难欺。”还有大革命期间闽中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即1930年12月闽中特委在新冂县外坑村宣德宫成立的莆田外坑苏维埃政府。
新县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更蕴含着许多逸闻趣事,郑侨娶妻就是其中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