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横阳林氏肇基祖,六牧林蕴四世孙林嵩,林蕴族史上有记载,辛加坡九龙堂《林氏大族谱》记载:蕴生愿,愿生邕、同、圉、赋,赋生嵩、崇,嵩生履通、履伩、履仁后断载。台湾《林氏大宗谱》记载:一世蕴,二世悦、恪、惕、愿,三世邕、同、赋、圉,斌生嵩、嵩后断载。《大淮林氏族谱》记载:蕴公生子名愿,愿公生四子:邕、同、圉、赋,同公生二子:嵩、曼,(嵩后断载),曼公生尚素、尚清、 尚阙。这三种族谱对林蕴四世孙林嵩的记载基本相同,都有林蕴四世孙林嵩,但林嵩后裔断载,连辛加坡九龙堂林氏大族谱记载的林嵩三子:履通、履伩、履仁都没有讯息,虽极力搜寻仍然无果,今幸得林振法等六位宗亲发表九牧六房派衍《淅江横阳林》、《淅江横阳林名贤录》和林晓萍宗亲发表的《赤岸祠堂宗谱》,十分感谢林振法等六位宗亲和林晓萍宗亲,如果《赤岸祠堂宗谱》是林晓萍宗亲根据林振法宗亲主编的「苍南林氏通览」和「平阳林氏志」择编而成,就一并感谢,为何要感谢,因为这是六牧林蕴四世孙林嵩的首份断载资料,是我极力搜寻无果的,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九牧六房派衍《淅江横阳林》和《赤岸祠堂宗谱》,林振法等六位宗亲发表的九牧六房派衍《淅江横阳林》记载的是林嵩长子林可萃居荪湖的本支世系,一岸江南宗亲说“「横阳林氏」和「荪湖林氏」在他的概念上的区别似乎也是不清晰的”,这不奇怪,六牧林蕴四世孙林嵩资料本是断载资料,唐朝人林嵩肇基的横阳林氏或荪湖林氏因时间太早,又断载,林嵩的宋朝后裔世系都不知道了,说横阳林氏是林振法所创也末尝不可,也沒什么错,若我就用「荪湖林氏」更贴切,因为六牧林蕴四世孙林嵩是从莆田北螺村迁居长溪赤岸,唐朱温专权时才徒淅江横阳县亲仁乡荪湖里隐居,所以称六牧林蕴四世孙林嵩是横阳林氏或荪湖林氏肇基祖都没错,问题不在用「横阳林氏」或「荪湖林氏」,是九牧六房派衍《淅江横阳林》和《赤岸祠堂宗谱》的记载的是不是真实,我用大量的横阳林氏后裔谱、墓志詺、墓、方志、史籍对照是真实的。《赤岸祠堂宗谱》共记载了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固始林等十多个林氏世系,其中九牧六房林蕴四世孙林嵩的后裔世系资料占了80%,所以《赤岸祠堂宗谱》是研究横阳林氏肇基祖林嵩及其后裔世系的基夲素材,对断载的六牧林蕴四世孙林嵩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我也说过《赤岸祠堂宗谱》最大的错误是把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固始林等十多个林氏世系都说成是长溪赤岸林氏肇基祖林儒的后裔世系,林儒是晋安林七世孙,比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的肇基祖都早,但林儒不是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的直系始袓,只是旁系始袓,《赤岸祠堂宗谱》在叙述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固始林这些世系时,都带上赤岸林氏肇基祖林儒的帽子,这是《赤岸祠堂宗谱》的择编者不知道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是不同世系的,而林振法宗亲编辑的九牧六房派衍《淅江横阳林》就不带赤岸林氏肇基祖林儒的帽子,十分明确地说横阳林肇基祖林嵩是六牧林蕴的四世孙。《赤岸祠堂宗谱》记载的内容也十分混乱,每一个世系的叙述都混杂着旁系人员,读者不能直接读出,一些内容也有矛盾或错误,我发表的淅江横阳林氏二世分支林护肇基的林坳林氏,五世分支林升赟肇基的泗溪林氏,十世分支林待问肇基的盖竹林氏,十五世分支林景熙肇基的林泗源林氏都是经过整理的,但这些错误不是《赤岸祠堂宗谱》记载世系的整体错误,这是要分清楚的,《赤岸祠堂宗谱》极需要有史料汇编经验的族人重新整理,林氏族人也要投入研究,特别是六牧后裔。我认为一岸江南宗亲问林晓萍宗亲世系和源流是依据哪个村转载来的是有问题的,因为这种问法带有倾向性,一岸江南宗亲既然知道林晓萍宗亲是根据林振法宗亲主编的「苍南林氏通览」和「平阳林氏志」择编而成的,为什么不去问林振法宗亲,若去问林振法宗亲,林振法宗亲就会告诉你不是哪个村转载来的,是据方志、林氏宗谱资料编辑的,你就没话说了。你说林振法宗亲在「横阳林氏」和「荪湖林氏」概念上似乎也是不清晰,或许「横阳林氏」提法是他所创,你去那些村里询问村民也是带有倾向性的,因此你就得出结论说他为世系完整杜撰,这是不公允的,也是不客观的,那些村里的现代村民能懂世系的来龙去脉,专家还要研究呢?
一岸江南宗亲的第二次评论说林晓萍宗亲择编的《赤岸祠堂宗谱》说只是参考,我没见《赤岸祠堂宗谱》有这种说法,《赤岸祠堂宗谱》作为宗谱资料出来了,就不由择编者定调了,就由读者解读、考证定位了,各个读者解读、定位不相同是正常的,这才会形成不同的观奌,不同的观奌就会讨论、争论,是讨论、争论由双方的意识和心态决定。
一岸江南宗亲可能不了解宗谱是怎样编辑出来的,先说族谱,族谱一般是100年左右修一次谱,首修谱是最早几代某个祖宗(或几个)一家一户的询问,登记,汇集后再修成谱,二修谱承接首修谱,用同样的方法修成,三修本类推,这样的族谱是造不了假的,你不可能把人家几十代裔孙衍接虚构出来,也没有人做这样的蠢亊。横阳林氏是断载的失考的世系,林振法等六位宗亲编辑的九牧六房派衍《淅江横阳林》、《淅江横阳林名贤录》,是参考《浙江通志》,《温州府志》,民国《平阳县志》,平阳水头、腾胶、万全、宋埠与苍南望里、上林、八丈及泰顺四溪的《林氏宗谱》,新编的平阳、苍南县志与《温州市志》等资料编辑成的,《淅江横阳林》、《淅江横阳林名贤录》也可以说是横阳林氏断载了世系资料,是有据的,怎么是杜撰呢,林振法等六位宗亲能杜撰出横阳林氏如此多的代代衍接的后裔世系?
林晓萍宗亲根据林振法宗亲主编的「苍南林氏通览」和「平阳林氏志」择编而成的《赤岸祠堂宗谱》,也是横阳林氏断载了世系资料,也是有据的,只不过是某些人不承认吧了,但不承认可以举证反驳,《淅江横阳林》、《淅江横阳林名贤录》、《赤岸祠堂宗谱》那些世系记载错了,根据什么资料证明是错的,不能不举证,用“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谁能解释五代著名才子林嵩后裔起个名要起三次”,没有根据的“联宗合谱”等这些虚无的亊来否定九牧六房派衍《淅江横阳林》,甚至硬说九牧六房派衍《淅江横阳林》的林嵩就是长溪赤岸林氏林揆的父亲林嵩,这不举证,用虚无的亊来辩论,就必定是无谓的争论,没有意义,没有结果。
一岸江南宗亲虽然没有明说自己的观奌,但我知道你的意思,从你说林晓萍宗亲云里雾里,林振法宗亲为世系完整而杜撰,我就知道你也是否定九牧六房派衍《淅江横阳林》和《赤岸祠堂宗谱》的,持这种观奌也不只你一人,但吸取和某人无益争论的教训,也为了弄清有几拾万后裔的《淅江横阳林》祖源问题,我愿与你借新浪博客这个平台深入讨论,只要认识正确,心态正确,为了林氏,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个人博客评论栏地方太小,不能详尽自已的观奌,建议自定标题发帖阐述,我先这样做了,你若觉得不妥我们再协商,总有办法解决的。
现转录林振法等六位宗亲在九牧文化期刊上发表的淅江横阳林名贤录,如此多的淅江横阳林名贤是不可能杜撰的,而且林振法等六位宗亲明确林太祖林永年是九牧六房林蕴四世孙,横阳林肇基祖林嵩的九世孙。
淅江横阳林名贤录:
追念先泽,恩泽弥远。浙江横阳林氏太祖永年及其妣柳氏,以孝德发祥,以重教兴家,荫庇裔孙,中兴横阳,朱紫盈门,历代永续,荣极南宋。其中,科举及第进士109名,(:文进士6 1名、武进士48名),有状元3名,榜眼2名,探花1名;还有未见中举而为官者26人。他们都是林太祖(1 1 0世)的嫡、侄子,名录如下:
二世(111世):
林待聘,政和五年( 1115)进士,高宗朝敷文阁直学士,兼掌内外制,被蔚为一代名臣。林待问,高宗朝右通直郎,监军器局。
林待举,高宗朝右迪功郎,大中大夫。
林仲纯,宣和六年( 1124)进士,湖南都转运使判官。
林亮功,绍兴五年( 1135)进士,莆田县令。
林 薿,绍兴八年( 1138)进士,随州太守,朝请大夫。
林清卿,绍兴十八年( 1148)进士,政和县令。
林 迈,乾道二年( 1166)进士,武进士。
林仲懿,淳熙五年( 1178)进士,宣教郎,山阴县令。
林仲觉,淳熙八年( 1181)武进士,饶州太守,石门宰。
林仲彝,淳熙十四年( 1187)进士,信州、台州太守,吏部侍郎。
林 现,绍熙四年( 1193)进士,池州通判。
林武仲,福清县令。
三世(1 1 2世):
林熙载,绍兴十二年( 1142)进土,武翼大夫,知南剑州录事参军。
林信厚,绍兴十五年( 1145)进士,福建南外学教授,知婺州。
林仁厚,高宗朝承议郎,知兴国军。
林礼厚,高宗朝嘉兴府通判。
林之奇,绍兴二十一年( 1151)进士,从事郎,静江教授。
林 良,绍兴三十年( 1160)进土,于潜令,南剑州判、知州。
林 湜,绍兴三十年( 1160)进土,晋江、绍兴太守,监察御史,司农丞,龙图阁大学士,著名理学家。
林 镛,乾道五年( 1169)武进士,成忠郎,监左藏库。
林 钺,乾道八年( 1172)武进士,县尉。
林 沇,乾道八年( 1172)武进士。
林淳厚,淳熙十一年( 1184)进士,朝议大夫,知汉阳军、德安府。
林 倜,嘉定七年( 1214)武进士。
林元善,宁宗嘉定间国子监进士,承节郎,靖江都巡,遂昌主簿。
林延年,上书补官进士。
林季伦,光禄大夫,知谏院。
林长元,绩溪尉。
林 勋,漳州府通判。
林熙朝,嘉定十六年( 1223)武进士。
林思杰,淳祐四年( 1244)进士,兵部宣抚使。
林 杰,宝祐四年( 1256)进士。
林居雅,太学斋谕,钦赐水利迪功郎。
林 偰,均州通判:
四世(1 13世):
林 韬,淳熙五年( 1178)武进士,眉州、南剑州太守。
林拱辰,淳熙五年( 1178)武进士、淳熙八年( 1181)进士,太府寺丞,扬州、婺州、广
州太守,广东经略安抚,吏部侍郎。
林应辰,淳熙八年( 1181)进士,监尚书六部。
林 茂,淳熙十四年( 1187)武进士,保义郎。
林从周,绍熙元年( 1190)进士。
林必胜,绍熙四年( 1193)武进土。
林 介,宋太府、大理寺少卿,临安府太守。
林士逊,绍熙四年( 1193)进士,西外宗兴教授,黄岩县令。
林 管,绍熙四年( 1193)武状元,枢密院副使。
林洁已,神童科进士,潭州、万州、嘉兴、饶州、南剑州太守。
林槱,庆元二年( 1196)武进士,武翼大夫,象州太守。
林 赞,庆元五年( 1199)进士,宁国府教授,开封府推官,光泽县令。
林 杲,庆元五年( 1199)进士,江东提刑,饶州太守,知惠州军。
林元卿,开禧元年( 1205)武进士,南恩州、泉州太守。
林 棐,嘉定元年( 1208)进士,丽水县令,信州太守。
林 棨,嘉定元年( 1208)武进士,蕲春县令。
林齐贤,嘉定元年( 1208)进士。
林士恕,嘉定七年( 1214)进士,监南岳。
林士志,永明县令。
林士宪,嘉定七年( 1214)武进士,吏部员外郎。
林济舟,嘉定七年( 1214)进士,融水县令。
林克已,嘉定十年( 1217)武进士,新建令。
林义三,端平二年( 1235)进士,九江教授。
林思学,嘉熙二年( 1238)进士,迪功郎,真州教授。
林士裕,房州、永州、建昌太守。
林希潮,嘉熙二年( 1238)进士。
林茂实,嘉熙二年( 1238)进士。
五世(1 1 4世):
林横飞,庆元五年( 1199)武进士,泰兴县令。
林叔羔,将仕郎,惠州太守。
林梦龄,崇泽、莆田县令,嘉兴府通判。
林嗣宗,同安主簿,漳州签判。
林士困 ,寿春判。
林仲默,奉议郎,北厅通判。
林梦悦,两浙都监运使运干。
林 迁,上舍释褐进士,台州教授,南乐县令。
林大雅,开禧元年( 1205)武进士,江州随军郎,知州。
林孟嘉,嘉定元年( 1208)进士,登仕郎,太常博士。
林 采,淮东转运使主和文字,长溪丞。
林善补,嘉定元年( 1208)进士,无为军教授。
林谊夫,嘉定元年( 1208)武进士。
林有声,嘉定元年( 1208)武进士,知高邮军。
林英发,嘉定四年( 1211)进士,郴州教授,知建昌县、寿昌军。
林梦祥,嘉定七年( 1214)武进士,道州太守。
林守正,嘉定十年( 1217)进士,黄岩县令。
林应周,嘉定十年( 1217)武进士,校书郎,邕州太守。
林瞻龙,嘉定十三年( 1220)进士。
林孟治,宝庆二年( 1226)进士。
林尧焕,宝庆二年( 1226)进士。
林梦发,宝庆五年( 1232)进士,靖江府太守。
林梦新,宝庆五年( 1232)武状元,衡、梧、容、浔、巨等五州太守。
林公度,瑞平二年( 1235)进士,昌化主簿。
林明善,嘉熙二年( 1238)进士。
林梦傅,淳祐元年( 1241)武进土,徽州路钤。
林 泳,淳祐 十年( 1250)进士,镇原州判官。
林千之,宝祐四年( 1256)武进士,开庆元年( 1259)进士,枢密院编修,信州太守。
六世(1 1 5世):
林正叔,庆元五年( 1199)武进士,建康路钤。
林英叔,开禧元年( 1205)武进士,静江路钤,权宜州。
林 湘,嘉定七年( 1214)进土,真州教授,和州司户。
林起敖,宝祐元年( 1253)进士,仁和县令,兵部郎中,南剑州太守。
林世聪,宝祐四年( 1256)武进士,新化县尉,升石门令。
林师程,开庆元年( 1259)武进士,化州太守。
林师轲,开庆元年( 1259)武进士。
林师愈,景定三年( 1262)武进士,临海县令。
林师坡,景定三年( 1262)武进士。
林则祖,景定三年( 1262)武进士。
林方大,景定三年( 1262)武进士。
林镗夫,景定三年( 1262)进士,太常簿。
林 任,景定三年( 1262)进士,监粮料院。
林逢龙,景定四年( 1264)太学生,历上书《献战守方略》请求抗元归里,又不受元军诱降而壮烈殉国。
林廷龙,景定四年( 1264)太学生,因与胞兄林逢龙同谋除奸抗元,共殉国难。
林时中,咸淳七年( 1271)武状元。
林师吕,咸淳七年( 1271)武进士,慈利县令。
林宜中,咸淳年间 ( 1265-1274)武进士,授知县。
林自中,咸淳年间( 1265-1274)武进士。
林 焘,道州法曹。
林守仁,黄岩县令。
七世(1 16世):
林景熙,咸淳七年( 1271)上舍释褐进士,从政郎,泉州教授,广东学正,礼部架阁;宋末弃官归里。
林武子,开禧元年( 1205)武探花,武翼大夫,象州太守。
林景云,嘉定四年( 1211)武进士。
林 闫,嘉定七年( 1214)武进士。
林景衡,嘉定七年( 1214)武榜眼。
林 翬,端平年间( 1234-1236)上书补官进士。
林应龙,宝祐 元年( 1253)武进士,安常县令。
林 新,景定三年( 1262)武进士,江东路钤。
林 雍,景定三年( 1262)武进士,咸淳四年( 1268)进士,国史实录院编修。
林崇悦,咸淳元年( 1265)进士,临安推官。
林 奖,咸淳四年( 1268)文进士。
林 分,咸淳四年( 1268)武进士,殿前正将。
林 雄,咸淳四年( 1268)进士,授提刑;宋末聚义民抗元而壮烈就义。
林雷震,咸淳七年(( 1271)武进士,中山府知府。
林景新,咸淳十年( 1274)武榜眼。
林文龙,咸淳十年( 1274)进士,翰林学士。
林公合,宋末进士,不仕而终。
林式之,上舍释裼进土,严州教授。
林法兴,明经科进士。
林 珪,朝奉大夫,雷州太守。
林 瑌,文思院大使。
参考资料:清《浙江通志》《温州府志》,民国《平阳县志》,平阳水头、腾胶,万全、宋埠与苍南望里、上林、八丈及泰顺四溪的《林氏宗谱》,新编的平阳、苍南县志与《温州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