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莆田兴化府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莆田兴化府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887|回复: 0

[姓氏族谱] 仙游颜姓:“鲁国”陋巷持勤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9 11: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928111014535.jpg


榜头镇溪尾村颜氏宗祠

2016928111031209.jpg

溪尾村随处可见从事木雕创作的人

2016928111050239.jpg

  历史上第一个以“颜”为姓氏的人,是颜回的第十八世祖“友”,得姓时约公元前900多年间。颜氏家族在当时是鲁国的卿大夫,地位仅次于姬姓后裔,其后为春秋时期的鲁国望族。后代便多以“鲁国”作为堂号,以示荣耀。
  说起颜氏,不得不提的便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在仙游,颜氏宗亲也普遍认为自己是颜回后裔。
  春秋后期,孔子在鲁国办私学,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有七十余人。《鲁国颜氏谱史宗亲录》中记载“从学孔子,为诸弟子冠……”为人们所熟知的《论语》中也收录了不少孔子称赞颜回的话,如:夫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体现了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评价和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体现颜回贫而好学、安贫乐道的品格,后人把颜回当时居住的地方称为陋巷,其街道也被称为“陋巷街”。日前,记者在我县榜头镇、书峰乡采访时,仍可见“陋巷传芳”的门牌匾额字样,可见颜氏后代对颜回思想品德的继承和追崇。根据对孔子语录及相关文献的记载,后人将颜回的为人和精神特点总结为:天资聪慧,学习勤奋;尊敬教师,德行出众;君臣协调,天下安宁的理想社会;顺从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因素。
  在我县,颜氏后裔主要集中在榜头镇、书峰乡、大济镇及鲤城街道。500多年来,颜氏后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继承颜回对“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认同,并逐渐酝酿出独有的精神特质。即领略天地造化之功的伟力,体验人生的乐趣。他们虽居在陋巷,箪食瓢饮,物质条件艰苦,却自以为乐,勤敏且不改其乐。
  在农耕时代,颜氏农户大部分向外姓地主租佃土地,并以此为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土地改革的开展,他们才真正得到属于自己耕种的土地,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五十年代末,随着工业水平的发展,农户们顺应市场需要,通过种植甘蔗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收入。
  其中,榜头镇溪尾村是颜氏主要居住地,颜回第六十三代孙茂聪,于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在此地开祖绵延后代。受制于地少人多的恶劣生存条件,溪尾村逐渐形成六雕(即木雕、石雕、铜雕、竹雕、骨雕、仿玉雕)、六编(即竹编、草编、藤编、棕编、塑编、芒编)工艺,其中竹编工艺尤为突出。农谚“镰刀挂上壁,肚子通后壁(背)”,说的就是溪尾颜氏家庭生活主要靠做竹工来维持生活。“溪尾西山,暝日齐拖”(编草席是当时灵山村西山自然村村民的主业,竹编则是溪尾村主业),记录了溪尾村人勤劳肯干,艰苦卓绝的奋斗岁月。颜氏竹编手工艺由来已久,距今约有200多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指引下,溪尾村充分发挥了传统竹编工艺的优势,兴办竹编厂,积极组织参展,内销与出口齐头并进,使得颜氏竹编加工业全面蓬勃起来。
  近年来,工艺美术产业成为我县最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传统产业。特别是2006年成功申报“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之后,古典工艺家具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开始成为仙游县支柱产业。
  进退因客观发展的需要而定,个人无意于奔波,这种顺其自然,也根源于天人合一观念的认同。如今,走在濑榜路溪尾村段,随处可见商户们忙着跟木头相关的事情。横在濑榜路的一边是环球工艺城大门,环球工艺城由颜氏后人颜启动建起的,力争打造成一站式采购以及文化艺术(品)交流、交易的平台。另一边为溪尾工艺街,街上有着大大小小的红木仿古家具、工艺品商铺,甚至是作坊。宗亲颜各星的儿子们以“颜氏”为名,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颜氏恒业”、“颜氏家具”、“郑州·颜氏”等,将溪尾颜氏一族的工艺特色传至全国各地。
  告别了“箪食瓢饮”的苦日子,经济逐渐宽裕的颜氏子孙并没有迷失自我。在重修颜氏宗祠、支持教育事业、修建村道村牌坊门等方面出资出力,做出重大贡献。


2016928111123309.jpg

颜姓图腾



  颜氏图腾是由“彦”和“火”组成,彦的上方是危屋,在危屋的至高处观测天象,面颊被太阳晒得红彤彤,下边的三撇(彡)是“彤”字的缩写,颜氏因此又有“红颜”之称。
  后人据颜氏思想解释——左侧:依山伴水而居,乐山之和谐、乐川之搏击、自强不息。右侧:尊鸟敬龙图腾,秉炎黄精神、传颜氏文化、厚德载物。整体:以古为鉴、三省吾身。

寻根问祖

仙游颜氏乃颜子后人

  颜氏之先,据传周武王克商时,封宴安之裔孙侠为邾子。传至春秋,侠之后人夷甫字颜,生子友,友据当时惯例,以其父字“颜”为氏,此为颜姓第一人。
  友至十八世,至颜回。颜回,尊称颜子,字子渊,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氏后人认其为一世祖。
  颜氏入仙分支较多。颜回第六十三世孙茂聪公,于明弘治三年,由永春迁徙至我县,尤以榜头镇溪尾村居多。另有小部分居在赤荷村溪州、榜头街、坝下村、鲤城街道以及枫亭等地。
  而大济镇格峰村颜氏后裔,是入闽始祖洎公后人于元朝至元十八年由永春迁入仙游富洋村。六代孙云居公迁居格峰。书峰乡锦峰村颜氏,同样系入闽始祖洎公后人迁居而来的。

家风家训

《颜氏家训》被称为“古今家训之祖”

  《颜氏家训》被称为“古今家训之祖”的千古名著,也被称为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书中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全书共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其中不少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

传家之宝

竹编工艺夹缝求生

2016928111318452.jpg

颜加明正在编织竹筐

  六编六雕技艺中,榜头溪尾人民尤其擅长竹编。每年元宵游灯,村民们还会用竹子编制各式各样的动物造型,比如竹龙、竹象、竹乌鸦等,为游灯增添趣味性,同时也祈求吉祥平安。
  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在这里兴办竹编厂,积极参加广东交易会展销,巅峰时期,竹编产业年产值达到3000多万元,成为榜头镇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因此在溪尾村,上世纪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大多还掌握着这一门技艺。但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红木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溪尾村从事竹编的人越来越少。
  日常生活中,竹筐、竹篮等还有部分需求量,因此花甲老人颜加明的竹编生活也还在继续,他是村庄里少数的坚守者之一。
  一手紧握砍刀,竹筐在颜加明另一只手里翻飞,仿佛没有重量。在他有些变形、长满老茧的手中,一只只竹筐、竹篮、竹篓形成了。除了用电锯打洞外,编织基本靠双手完成,生产效率并不高。“一天只能编两个竹筐,从削竹到编织到最后固定,工序十分繁琐,单单把一根高大的竹子削成一公分宽的竹蔑所费功夫就不少。”颜加明告诉记者。
  从7岁开始,颜加明就与竹编结缘了。“有这么一门手艺,荒废了觉得可惜。”几十年下来,他手艺已经相当熟练,老伴现在也是竹编能手。夫唱妇随,凭手艺在家门口也能混口饭吃,他们就这样坚守下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标题| 莆田兴化府网 ( 闽ICP备09022207号-4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102号

©2010-2016 兴化府网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法律声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