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莆田兴化府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莆田兴化府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473|回复: 0

[史实珍档] 为官当如潘渭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5 08: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祠堂

2.jpg

进士牌匾

3.jpg

潘渭春墓

4.jpg

旗杆石

  乙未仲冬,我们在仙游东极莆仙交界的木兰溪中发现一处清人潘经文“仙谿砥柱”的石刻,从那以后我们又按图索骥在郊尾镇找到了刻主潘经文的故居,并从潘姓族人口中得知潘经文就是一代廉史潘渭春的侄子。今年首夏,严彧又邀请我和王明森诸友专程前往郊尾镇探访潘渭春的足迹,有幸拜谒了潘渭春的府第及潘渭春叔侄的墓葬地。

  为什么说潘渭春是“一代廉史”?答案就在《郊尾镇志》里。据志载,潘渭春(1796年-1868年)乃香田里三十坵(今郊尾镇长安村)人,字宇德,号璜浦。年轻时进府学,授国子监学之职。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乡试中举,授职东河知县,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登进士第,授补印江县知县,知历荔波、铜仁知县、贵州府学教授,漳州府学正堂。

  潘渭春“居官清廉,外和内严,不避权势,不受私贿,于养廉外丝毫不取”,对待庶民百姓,善于晓之以理,深得边民信赖,边疆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以母老,告养回乡。其母去世后,家财被盗贼劫尽,只得携眷流落他乡。平定盗贼后,邑人以渭春德高望重聘为仙游县城金石书院(今仙游一中)掌教。同治三年(1864年),潘渭春受任漳州府学教授,兼理左堂鉴院丹芝书院。当时,漳州发生骚乱,州府第及民房被毁。潘渭春带头倡导重修府学明伦堂,使府学及衙署得以修复一新。同治七年(1868年)五月,潘渭春病故,同科进士林锡赓(闽县人,道光二十四年孙毓溎榜)为其撰墓志铭。

  潘渭春生前有两位得意门生,一个是亲侄潘经文,举人出身,文采华丽,精通书法;另一个是清代仙游境内著名诗人刘章天(1824年~1881年),与潘经文系同窗友好,都受教于潘渭春,又都是同年中举。刘章天,一名璋寿,自署仙溪人,号倬卿, 香田里欧厝(今郊尾湖宅村)人。幼时聪慧过人,五岁时被送往杨寨拜月亭书院,受教于杨承恩,后转魁山寺苦读,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同治十年(1871年)登进士第,授礼部主事之职。刘章天为官清正,为乡人办了许多好事。他倡导百姓垦山种果,挖井开渠,筑陂抗旱,到惠安峰尾,率民填海造田;奏请清廷减轻仙游税赋等。著有诗文多卷,光绪七年(1881年)病逝。有诗《舟泊上海》一首:

  怅无斗酒与双柑,客里燕声二月三。

  带得春潮随我去,杏花一色看江南。

  据说,l986年在仙游一中读书时学校里有一方“傅少师读书处”石刻,落款为“卓卿”,证实了潘渭春确任过金石书院的掌教。

  长安村现存潘渭春府第一处,位于该村厝尾,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创建,土木结构,设有中门、偏门、正堂、天井、下厅和东西六套厢房,面积800多平方米,门前两座旗杆石夹犹存。潘渭春自幼在三十丘自然村生长,古宅具有浓郁的明代建筑风格,普通民居,设有中门、天井、正堂、下厅和厢房,占地面积310平方米,上堂悬挂进士牌匾,门前旗杆石夹一座,古榕掩映,府后有飞凤朝天胜景。

  那天我们还特地来到长安村山后寻找潘渭春的墓地,费了好大一把劲才在一处芦苇丛中找到主人的安息地。只见墓地保留完整,可惜被大片的荒草包围得严严实实,我们猫着腰小心翼翼拨开了芦苇,忽然草丛里飞出一群黄蜂,密密麻麻在我们头顶上盘旋,嘤嘤嗡嗡叫个不停,起初我们还有点惧怕,但想潘老爷生前是个清官,死后与这些黄蜂日夜作伴,我们是来看望潘老爷的,它断不敢来伤害我们的,果然我一边拍照一边辨认墓碑,而这些黄蜂除了在耳边嗡鸣却不蜇人。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拍照和抄写,并向潘老爷深深地掬了一躬,脸上露出喜悦的颜色。兹将潘渭春墓碑全文上书抄录于下:

  “赐进士第持授贵州印江县知县璜浦潘先生,续配敕赠七品孺人洋坪陈氏、副贵州何孺人佳城 ”。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话虽这么说,但我始终相信潘渭春的英名永远不会埋没,他的高风亮节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公仆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游心华 严彧 文/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标题| 莆田兴化府网 ( 闽ICP备09022207号-4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102号

©2010-2016 兴化府网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法律声明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